今年7月28日是第七个“世界肝炎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确定宣传主题是“规范检测治疗,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大家重视病毒性肝炎防控,积极检测,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遏制肝炎危害。
1.目前常见的肝炎大概分为哪几类,治疗方式有什么区别?都是可以治愈的吗?
在我们国家肝炎主要为病毒性肝炎,还有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脂肪肝炎,酒精性肝炎等。其中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发病率比较高,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目前,慢性乙肝治疗干预,尤其是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效果很好。大部分病人经过合理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临床治愈。
除病毒性肝炎以外,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药物性肝病发病率也比较高,其中药物性肝病在我国常见,但由于没有进行规范的肝脏生化学检测,常常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而延误病情,需要高度重视。
2.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主要依靠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是否意味着一劳永逸?
是的,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措施。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经过十几年来乙肝疫苗接种,取得了重大成绩,29岁以下人群,不同年龄组的HBsAg流行率明显的下降,1-4岁年龄组为0.32%,5-14岁年龄组为0.94%,15-29岁年龄组为4.38%,这应归功于新生儿全面接种乙肝疫苗的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另外还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都有疫苗来进行预防。
3.很多人认为抗病毒治疗无效,觉得转不了阴,治疗也没有什么效果,真是这样吗?
强效低耐药药物应为首选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目前慢性乙型肝炎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减少肝硬化的发生,降低肝硬化并发症,也会降低肝癌的发生,因此,抗病毒治疗是确切有效的。
4.有人认为,只要肝功能正常就不用治疗,真的如此吗?
对于肝功能“正常”者,要区别对待:一是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1年内连续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转氨酶在正常范围、肝脏影像学未示异常、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者,暂时不需要治疗,但应戒酒、定期随访;二是对于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即尽管肝功能正常,但肝脏影像学异常、肝组织学检查有明显纤维化者,应该及时治疗。
5.得了肝炎就得终身服药吗?药物性肝损伤在治疗肝炎过程中发生的几率有多高?
肝炎的种类很多,只有少数肝病患者需终身服药,如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及部分代谢性肝病。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50%,暴发性肝衰竭的15%-30%。在我国肝病中,药物性损伤的发生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病(包括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发生率较高,但由于临床表现不特异或较隐匿,常常不能被发现或不能被确诊。很多种药物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如抗肿瘤的化疗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免疫抑制剂、降糖降脂药、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药等。另外一些“保健品”及减肥药也经常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需引起高度重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