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深圳的小智(化名)是一个爱吃的孩子,身体比较壮实胃口也比较大,饭量跟得上大人并且爱吃肉,小学4年级体重已经接近普通成年人体重,家中家长认为能吃是福并未阻止。但年九月,10岁的孩子日常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异常,去医院检测后发现是中度脂肪肝,医生建议进行肝脏穿刺检测,但后来孩子拒绝后不了了之。
医院进行检查,这一次孩子的中度脂肪肝已经变为轻度,貌似有所缓解,但医生发现孩子比上一次来时更胖,担心会有其他疾病。单纯使用B超检测效果有限,这次在家人规劝下孩子进行的肝脏穿刺检测,发现了非酒精性肝炎伴肝硬化,程度为重度肝硬化。
专家表示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和长期高热量的饮食分不开关系,肥胖导致了脂肪肝,而这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出现肝硬化的风险也非常高,最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如果任其发展是有出现肝癌的风险。不过只要及时进行治疗并改变生活状态,还是有办法治愈的。
年纪这么小的孩子患上肝硬化,和家人的溺爱以及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联,肝硬化的形成往往就是吃出来的,每个身体肥胖管不住嘴的人,都应该保持警惕。肝硬化真的能够被吃出来吗?
肝硬化确实是会因为饮食而形成的。日常生活中导致肝硬化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胆汁淤积,毒物中毒等都有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疾病,一般情况下肝硬化患者患上肝癌的风险都会大幅度提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而其中,非酒精脂肪性肝病患者更容易导致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其实就是除了饮酒以及非明确导致肝脏损伤疾病因素的一种代谢类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患上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一百五十倍,这是相当恐怖的一个数字。
这类脂肪肝患者往往都是因为长期进食高热量食物,过于油腻的食物导致肥胖,长期血脂升高等情况,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使肝脏囤积了大量的脂肪,最终导致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因此说肝硬化能够吃出来,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疾病,那我们就应该从源头抓起,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够降低发生严重肝脏疾病的风险,该怎么做呢?三种饮食习惯可能促进肝硬化,生活中要注意
1、过量碳水摄入
碳水化合物是能够被我们人体迅速转化供给身体能量所需的一种营养物质,日常生活中的米面等都属于碳水的来源。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长胖只和脂肪有关,但事实上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就会导致身体内热量堆积最终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同样容易引起肥胖和高血脂等问题,提高患上肝硬化的风险。
因此日常生活中碳水化合物摄入要适量,日常吃饭吃到七分饱即可,并且要注意一些隐形碳水,例如红薯,土豆,莲藕,山药等蔬菜中其实也很有较多的碳水,如果吃这些食物就应该减少主食的摄入。并且主食应该粗细搭配,细粮更容易被消化转化热量更快,其实也更容易长胖,因此可以尝试吃糙米,燕麦,玉米等粗粮,有更强饱腹感也不容易长胖。
2、过量脂肪摄入
现代年轻人常常在外吃饭,因为外面餐馆追求食物口味,秉承着油多不坏菜的原则,往往都会放很多的油,导致大量脂肪摄入。再加上年轻人爱吃的烧烤,油炸食品,汉堡等都含有较多的脂肪,热量很高同样也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3、糖类饮料等
很多时候现代人都喜欢三餐之间吃一些零食,例如各种点心,蛋糕,奶茶,饮料等等,这些食物都含有较多的糖,热量其实很高,有些零食吃完比一顿正餐热量还高。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减少这些糖分高的食物摄入,零食可以选择一些低糖,低热量的食物,这样能解馋对身体的负担一般也会小一点。
很多人患上脂肪肝,或者肝硬化之后自身都不知道,只有在病情严重的时候才发现,往往已经严重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了,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发现并治疗呢?肝硬化发生有什么表现?怎么诊断治疗?
肝脏被称为沉默的器官,就是因为肝脏的很多疾病出现时,患者都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在肝硬化严重的时候,患者又会胃肠道反应腹积水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想要通过身体不适等表现看出肝硬化较为困难。
但长期饮酒人群,长期熬夜人群,肥胖人群,高血脂人群患上肝硬化的风险都较高,因此一般情况下这类人群都应该定期进行肝脏检测。一般情况下这类人群对肝脏的检测可以采用B超,彩超,核磁共振,CT等方式进行初步检查,最好的方式还是肝脏穿刺检测,不过一般不常作为临床检测使用,往往已经检查出肝脏出现明显问题之后想要深入检测时再进行选择。
肝脏是我们人体最大的消化习惯,我们的日常饮食和肝脏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在饮食上进行控制,清淡饮食,低油低盐低糖,并且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的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