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慢性乙肝目前并不存在特效药,只能是在合适的时候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人体内的病毒复制,稳定病情,延缓慢性乙肝诱发肝损伤的进程。但很多人不能理解,同样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什么有的人需要抗病毒治疗,有些人却不建议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慢性乙肝的发病率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在我国仍然在通过疫苗接种、乙肝五项筛查和抗病毒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乙肝的防治。但在防治过程中也有人表示,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到底什么时候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01什么情况下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
在人体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在肝脏五项检查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存在阳性。并且在检查肝脏生化指标时能够检测出HBVDNA也是阳性,这就属于乙肝病毒的携带者。
但并非所有的携带者都会演变为乙肝患者。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在随访的1年时间内,不仅没有出现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丙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升高,而且在肝组织学检查时也并未出现异常,那就仅仅属于病毒的携带者。
很多人不明白,慢性乙肝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但医学上又将乙肝感染者进行非常多的分类,到底哪一类患者需要治疗?是不是只要是转氨酶正常的患者都不需要治疗?
02乙肝感染者不需要提前进行抗病毒
对部分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来说,虽然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由于不符合抗病毒治疗的要求,不建议提前进行抗病毒治疗,主要有2种情况下,不建议治疗:
第一种,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也就是文章前面提到的虽然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问题,能够在人体内检查到乙肝病毒的DNA阳性,出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并未引发肝细胞受损,没有引发免疫系统反应。
这种情况下人体内的肝脏运转属于正常状态,提前接受抗病毒治疗虽然能够降低人体内的病毒复制,但能够产生的疗效是非常慢的。治疗效益低,没必要提早治疗。
第二种处于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态
和前者相比,一类人群往往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阴性;
进行肝穿刺活检,并未发现肝炎性变化,炎症坏死不足4分;
HBVDNA检测处于最低极限;
随访1年内,血清检测的谷丙酸氨基转移酶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这种情况下,患者也不需要接受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也是比较低的。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