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强张浩封面新闻记者杨渝
铜梁区二坪镇中山村的农户刘代彬在年因病致贫,成为建卡贫困户。但他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和妻子一起,用双手种地、养殖,成功致富。
记者在现场看到,刘代彬家的房屋左边的两间猪舍里,养殖着9头架子猪,每头都有多斤了,还喂养着3头母猪;房屋右边的竹栏里,围养着80多只鸡鸭。
“圈里的6头猪明年春节出槽,至少可以卖三四万元。加上80多只鸡鸭,可以卖五六千元,相信老刘一家的钱包会鼓起来了。”中山村党支部书记汪秀一边帮忙打苞谷,一边向记者介绍刘代彬的家庭情况。
今年49岁的刘代彬过去长期在沿海打工,生活过得不错,家里在20年前就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楼房。天有不测风云。年3月,正在上班的老刘突然感到肝脏部位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发现患有严重的肝硬化和肝腹水,必须住院抢救,花费了近20万元医疗费,不但耗尽了打工积蓄,还欠下了大笔债务。
濒临绝境之际,镇村将因病返贫的刘代彬一家纳入了建卡贫困户,并通过健康扶贫,从政策上解决了大部分医疗费用。随着病情好转,生性勤快的刘代彬和妻子开始盘算起脱贫的事来。
“党的政策好,但我不能躺在好政策上一直向国家伸手过日子。”刘代彬说,自家两三亩地只能解决温饱,在干部帮助规划产业项目发展中,他把村里外出务工农户的20多亩闲置田土收起来,种上水稻、玉米和红苕。
“刘代彬两口子舍得干,勤快得很,三伏天都顶着太阳在坡上干活。两个人种20多亩地,换了人根本累不下来,我们都佩服他俩口子。”同社村民周小容感慨地说。
“苞谷有1万多斤,谷子也可以收获1万多斤,立秋后还要挖1万多斤红苕。吃不完的粮食就拿来喂牲畜。”刘代彬摸着开始散籽的水稻笑着说。
近年来,二坪镇和中山村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持续帮助他家实现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年,镇村扶贫干部又介绍刘代彬和他的女儿刘娟到临近的合川一家企业务工,父女俩每月有多元收入。
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刘代彬又把致富的目光瞄准在养殖业上。年,刘代彬通过申请获得5万元的小额扶贫信贷,获得区里元产业扶持资金。有了资金支持,他养起了鸡鸭和稻田养鱼,还喂上了3头母猪,10多头肉猪,添制了电动推车、饲料粉碎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
通过医疗、就业、产业和健康等方面的精准扶贫,让刘代彬一家摘掉了贫困帽子。
同时,“两不愁三保障”惠民政策落地落实,也让刘代彬今年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只要人勤快、肯干,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今后,我还要继续把生产搞得更好,和大伙一起过上小康生活。”谈到未来,陈代彬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