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约1/3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缺血性卒中病因不明(隐源性),这对卒中二级预防的开展提出了挑战。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一项为期10年的随访研究显示隐源性卒中负担严重,在相对年轻人群尤其明显。该研究于7月27日发表于LancetNeurol杂志。
研究以英国牛津郡人群为对象,筛选年4月—年3月首发短暂性脑缺血(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观察隐源性卒中及其他亚型卒中发生情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标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小血管病、其他可明确的原因、原因不明(隐源性)]。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标志(如危险因素、冠脉及外周动脉疾病、颈动脉狭窄、10年急性冠脉事件风险),以及心源性卒中的标志(如血栓栓塞性卒中、体循环栓塞、随访中新发房颤、亚临床阵发性房颤)。评估隐源性卒中的负担、结局、危险因素、远期预后。
在例首次出现缺血性事件的患者中(卒中例,TIA例),例(32%)为隐源性,例为心源性(26%),例(11%)为大动脉病变性,例(12%)为小血管病变性。其中,隐源性卒中发生率为0.36/人年,95%CI0.23-0.49,并且男性发病率似乎高于女性,尤其在55岁年轻人群中更明显。
隐源性卒中6个月死亡或功能不独立的比例与非心源性卒中(包含大动脉与小血管病变)相似(23%vs27%,P=0.26),10年随访复发风险也无明显差异(32%vs27%,P=0.91)。但是隐源性卒中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明显少于大动脉病变组(P0.)、小血管病变组(P=0.)、心源性卒中组(P=0.)。
与发生大动脉病变患者相比,发生隐源性卒中患者更少合并高血压(校正OR0.41,95%CI0.30-0.56,P0.)、糖尿病(0.62,0.43-0.90,P=0.01)、外周血管病(0.27,0.17-0.45,P=0.01)、高胆固醇血症(0.53,0.40-0.70,P0.)及吸烟史(0.68,0.51-0.92,P=0.01)。
与发生小血管病变及心源性卒中患者相比,隐源性卒中患者随访中未出现额外的无症状颈动脉病变风险(校正OR0.64,95%CI0.37-1.11,P=0.11)及急性冠脉事件风险(校正HR0.76,95%CI0.49-1.18,P=0.22)。
与大动脉病变联合小血管病变相比,发生隐源性卒中的患者基线时无额外的超声心动图异常风险(37%vs45%,P=0.18)及阵发性房颤风险(6%vs10%,P=0.17),随访时无额外新发房颤风险(校正HR1.23,0.78-1.95,P=0.37)、心源性血栓事件风险(1.16,0.62-2.17;P=0.64)
这项基于人群的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证实,隐源性卒中发病率高,复发率堪比其他亚型,但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最少,也没有额外的心源性标志,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潜在原因及治疗手段,以应对大量隐源性卒中带来的沉重负担。
原文出处:LancetNeurol.Jul27.pii:S-(15)32-5
白癜风信息白癜风怎么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