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叶永安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一体化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相关疾病,至今仍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因HBV相关死亡约万例,而我国HBV感染者有万,约占全球三分之一[1-3]。尽管近年来我国因疫苗防护措施的推行,新发感染已明显降低,但慢性乙型肝炎(CHB)高人群基数、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使得我国距离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年消除CHB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此外,CHB高人群基数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同样不能忽视,即便CHB本身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未来的若干年,CHB相关的疾病依然是重要的医疗负担。

对于CHB的治疗,根据年指南[5],以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为目标;同时建议放宽抗病毒治疗“门槛”,降低ALT治疗阈值,对于HBV携带者以及轻症纤维化等患者采取扩大治疗,但ALT治疗阈值仍未达成共识。此外,CHB的治疗手段仍以核苷(酸)类似物(NUC)及干扰素(IFN)α为主,但随着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以及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作用的多种药物不断出现,为CHB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尽管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是一个连续过程,但当前指南对于各阶段的治疗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一体化的治疗措施。中医药在治疗CHB上具有独到优势,包括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在不同疾病阶段的主要矛盾,采用辨证施治的策略,能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多靶位地作用于CHB的各个环节,单用或联合西药标准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脏功能、调整免疫功能、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以及促进CHB临床治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在西医学尚缺乏有效手段的疾病关键阶段(如免疫耐受期、肝细胞癌癌前病变阶段)取得先发优势。对于CHB及其相关疾病,中医药不仅是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有力补充,也能够建立具有独特优势的治疗体系。因此,形成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一体化治疗体系,对于CHB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CHB及其相关疾病的一体化治疗及优化策略

1.1关口前移,早期干预

目前对于HBV携带者及HBV轻症纤维化等患者的抗病毒指征在年指南中已放开,但ALT治疗阈值还未充分达成国际共识[5]。由于越来越多证据[6-7]表明这些患者有隐匿进展的风险,因此针对此类患者治疗关口前移,做好风险防控是十分必要的。

1.2现有治疗方案的优化

即采用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包括抗病毒,逆转肝纤维化,阻断早期癌症进展,降低肝衰竭病死率等。

1.3建立新方案

调节免疫以恢复免疫稳态,抗病毒治疗是CHB治疗的重点,而免疫调控是CHB治疗的核心。在未接种疫苗的成年人中有约5%在感染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失调进而发展为CHB[8],同时部分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也需要进行免疫调节,因此在CHB治疗中,不能仅考虑抗病毒考虑,更需要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脏免疫微环境,提高人体自身抗病毒能力,才能达到对病毒的免疫控制,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1.对传统治疗终点的再认识

我国指南[9]对CHB治疗理想的治疗终点:即停药后获得持久的HBsAg消失,可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此外,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5],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现)、HBVDNA检测不到、肝脏生化指标正常、肝脏组织病变改善。但在实际临床中HBsAg阴转的目标是较难实现的,盲目追求此目标,对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治疗依从性也会产生影响。因此,CHB治疗终点应考虑合理追求“临床治愈”,最大限度防止复发,减轻患者负担。

1.5新指标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血清HBV前基因组RNA(pgRNA)、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和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等新指标相继用于评价CHB疾病进展和预后。其中pgRNA和HBcrAg与传统病毒学指标相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肝内HBVDNA的活性[10-11]。因此,这些新型指标既可在CHB患者传统病毒学指标恢复正常后持续监测病毒活性以及治疗效果,又可以深入反映病毒状态,识别高危人群,及早反馈疾病进展;同时还可用于预测NUC治疗的部分患者在“临床治愈”前的停药风险,优化治疗策略,减轻医疗负担。

CHB的一体化治疗方案是优化治疗时机与优化治疗方案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强化治疗效果,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早期监测防止疾病反复,这也充分体现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和“整体观”的诊疗思路。

2CHB一体化治疗的分阶段诊治实践

2.1CHB携带状态

CHB携带状态包括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根据年指南[5],前者处于免疫耐受期,后者处于免疫控制期,虽然都存在血清HBVDNA和HBsAg阳性,但血清ALT和AST持续正常,无肝脏病理反应,而这类患者并不符合指南中HBVDNA阳性且ALT大于正常值上限(ULN)的抗病毒治疗指征。但实际上,其中一定比例的患者仍有较高的疾病进展风险,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类患者同样需要抗病毒治疗[6,12]。目前,包括IFN-α、NUC以及疫苗等多项临床研究[13-15]却表明,这些治疗措施对于CHB携带状态的治疗无法发挥最佳优势。

重大传染病专项(中医部分)在“十一五”期间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tkp.com/zlff/14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