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担负着人体日常所需的合成、分泌、解毒、免疫等重要而复杂的生理功能。作为人体内最”沉默“的器官,肝脏经常会被大众所忽视,往往等到出现肝区疼痛、身体消瘦、肝腹水等明显的肝病症状,看到诊断报告上的”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癌“等字眼时人们才会彻底傻眼。而这一切都和当代人们紊乱的作息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保护肝脏,守卫健康,我们应当注意以下3大坏习惯和4个重要原因:
3个生活习惯毁灭肝脏:酗酒 酒中含有大量酒精,酒精对肝脏具有直接毒性作用,由于长期过量饮酒会容易引发酒精性肝病,经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区疼痛、消化道不适等症状,病情进一步恶化还会发展成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的话会对肝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肝细胞可能会发生大面积坏死;物理化学毒物 物理和化学类毒物都可以对肝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其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因物理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而病毒也可导致肝损伤,因为病毒进入到人体的肝内进行复制,人体免疫系统会和肝炎病毒进行对抗,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免疫细胞在消灭肝炎病毒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给肝细胞带来严重创伤;生活作息紊乱 经常熬夜、疲劳过度,也都会导致血流相对不足,影响肝脏的营养滋润,致使肝损伤出现。另外,原发和继发性的肝脏肿瘤、某些先天性肝脏疾病、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肝脏瘀血等,也都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损伤。4个原因导致肝衰竭:各类病毒性肝炎如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也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引起,急性肝衰竭的发病主要是强烈的免疫病理反应所致;
遗传代谢障碍疾病如包括半乳糖血症、果糖失耐受、酪氨基酸血症、reye综合征、新生儿血色病、肝豆状核、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它们所致的急性肝衰竭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幼儿;
妊娠妊娠偶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在妊娠者中的发病率约为0.%,且多见于妊娠后期3个月,均匀发生于妊娠第36周,初产妇占48%,半数病例有先兆性子痫或子痫的临床表现,14%为孪生妊娠妇女,且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药物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安痛定、阿司匹林等;抗结核药如雷米封、利福平等;其他如氟烷、甲基多巴、锑剂、砷剂、磺胺药等,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几乎与病毒性肝炎引起者一样常见,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者,可通过直接肝毒性和间接肝毒性两种模式损害肝脏。药物性肝损害出现首见症状后如继续用药,则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文章来源:肝硬化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