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安神古法,让你一觉睡到天亮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

周圈圈

此岸到彼岸是大师的世界

圈圈认为,人生就是一个圈,一天24小时生活作息就是一个阴阳轮转圈。

一天24小时这个圈圈分别对应着五脏六腑,比如肝、胆、肺、大肠等,对应的时间,都在夜晚。因而睡眠,是人体最佳的自我调整的方式,但是由于现代人的紊乱生活规律,失眠几乎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

也不知是夜太美,还是熬夜的“罪”,又或是日有所思,夜半三更就是难以入睡。失了眠的夜,格外漫长,怎么办?

对于失眠,一般人都知道,因其它的原因有阴虚、心肾不交、血不足、胃不和等等,但是今天,我们要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失眠。

人的体表有气运行,像人体外围的卫士,名卫气,卫气是固摄阳气的,它在人体体表不断地运化行走。白天卫气行在人体的阳分里,晚上则行到阴分里,就是行于阴经。阳气只要一入阴经,人就想睡觉。卫气在阴经中行走完,出离阴经的一瞬间,人就会醒来。这就是对睡眠机理的解释。

阴是死物,阳是动力,是能量,只有通过阳气的推动和温化,阴液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阴得阳生”,才能泉源不竭。

对我们人体而言,它就好比是一个太极,白天动而生阳,人体阳气输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动的,阳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阳刚之气。透过阳刚之气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输布于体表的阳气,为阴液所化,维持这种状态需要消耗体内的阴分。阳以阴为基础,阴以阳为表现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消耗阴分。

当动到极限,阴分消耗过度,人就会疲劳,就需要静下来,需要休息。当人体入静或者入睡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消耗减少,反过来促进阴分的化生,只有阴分养足了,人体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阳气。

人可以只喝水,不吃饭,活上一个星期,而且感觉还不是很坏,但让一个人整天整夜不睡觉,过不了两三天,人就会崩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动而生阳,生阳即耗阴,长时间地耗阴,就会阴分枯竭,身体自然就会受不了。最后的结局不是“阴平阳秘”,而是“阴阳离决”。

对于长期失眠的人,为什么他们满脸皱纹,为什么他们手掌的纹路很乱,这都是阴分亏虚的表现。由于长期失眠,阳不入阴,阴气得不到化生,体内五脏六腑阴液不足。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中医上的3个安神古法。

1、栀子淡豆豉汤配四逆散

有些人,经常心情烦躁,这是因为体内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扰乱心神,阳气被排斥于外,就无法入阴了。

这样的人,只需要选择清热的药物,再配上解郁的药物,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这种古法。

2、附子理中丸

有些人的体内,寒湿较重,阳气进入身体后,无法推动大量的寒湿之邪,人就会感到很累,睡觉睡得累,连做梦也是做很累人的梦,有的患者甚至描述,做梦时感觉双腿走路非常沉重,早上起来,好像一夜没有睡觉一样。

这样的人,需要温补阳气,促进阳气推动阴液的运行,只要阳气足了,推动有力了,睡觉就感到轻松了。那么这种古法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半夏汤

有些人,若是阳气入阴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人卧气血归于厥阴肝”,这里面的关键环节,是由阳转阴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障碍,阳气自然无法入阴,人也就失眠了。

阳明在人体指的是胃,太阴在人体指的是脾。《黄帝内经》中写道:“胃不和则卧不安。”因为阳气不能经过阳明胃,进入到太阴脾,阳不入阴,所以卧不安了!

《黄帝内经》说:“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这个古法是《黄帝内经》中,仅有的十个古法之一,为失眠的人量身定做的。

这个古法的关键在于半夏。它的意思是夏季的一半,夏季到秋季,是大自然由阳转阴的过程,它生长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阳气正浓之时,正所谓“阳极生阴”。并且它归于胃经,禀赋阳极生阴之性,是引阳入阴的最好药材。

总之,阴阳之间、五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阴阳和五脏,只有深入思考它们内在的关系,对疾病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希望本文可以对大家的失眠问题,起到一定的效果。

患者属于阳气入阴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人之三阳为太阳、少阳、阳明,人之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由阳入阴,是由表入里的过程,即由太阳至少阳,由少阳至阳明,由阳明至太阴,由太阴至少阴,由少阴至厥阴,“人卧气血归于厥阴肝”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的关键环节是由阳明到太阴的过程,也就是有阳转阴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障碍,阳气自然无法入阴,人也就失眠了。

如果患者肝火较重,阳气也是无法进入肝的,因为肝火会排斥阳气,即使用半夏引阳入阴,也只能使阳气处于少阴、太阴的境地,患者能入睡,但会比较浅,只有在彻底清泻肝火之后,人才能进入熟睡的状态。

有一味药材叫夏枯草,此药长于夏季暑气正浓之时,到长夏季节就会因成熟而枯萎。大多数植物都是在入秋之后才枯黄,而此药独禀天地之气,提前枯黄,能将金秋肃杀之气提前,所以它具有清肝火,散淤结的作用。肝火得清,则能吸引阳气入阴,因此对于阳不入阴、肝火亢盛的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疗效特佳。

临近下班时,诊室来了一位58岁的女性患者。

患者退休前做会计工作,工作压力大,常熬夜,失眠,十余年来只能依靠安眠药入睡。

诉说病情时,她神色憔悴,面容沮丧。失眠让她觉得生活失去意义,经朋友劝说,她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临床案例:

中医科里,每天前来求治失眠的患者很多,在退休的会计师进来之前,中医才刚刚诊治完一位失眠患者。患者亦为女性,36岁,是企业高管,工作忙碌,为了工作常常熬到凌晨才休息。

她说,女人在职场上太辛苦了,不拼点不行,不达成目标不行。说这句话时,她的手机上各种消息还在响个不停。

白天倦怠乏力,晚上精神焕发,单位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她不得不前来求治。

这位患者舌红苔少脉弦细、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且胸协不适,病已邪入少阳。指甲淡白不平整、无月牙,也显示肝血不足。

中医一边把脉一边问:“你可以早些睡吗,要十点半钟前上床睡觉。”

患者敷衍地回答说:“晚上早睡睡不着。”

来求诊的患者有些是病理性失眠,但很多患者是因主动熬夜而形成生活习惯,继而发展成病理性失眠,想调整作息也来不及了。

病,是自己折腾出来的。

中医接着说:“睡不着也要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是中医对患者经常说的医嘱。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人卧则血归于肝。”

现代医学也证明,人卧下时回流肝脏的血液,要比站立时多40%,特别是右侧卧更明显。随着血液进入肝脏,血液中的酶、抗体和白细胞可以更多地参与肝脏的各种生化反应,帮助人体清除病毒,消灭病菌,同时也帮助已经受损的肝细胞修复。

卧躺还能降低肾上腺髓质产生的激素的分泌,更小限度地干扰脑细胞的活动,让身体进入真正休息的状态,身体各项功能将得到恢复,能量也得到补充。

《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肝病者,平旦慧。”

这是一夜的“卧床”为肝病患者换来清晨的片刻安宁。大多数肝脏病患者,早晨的临床症状较之傍晚轻松些便是这一原因。

卧床休息对扶助正气有好处,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上到肝硬化、肾炎、各种出血性患者、骨质疏松症、先兆流产,下到普通感冒,卧床休息都有好处;而对与急性病,如对晕厥、中风、低血压、低血糖等,也需要先平卧再采取救护措施。

凌晨一到三点是肝经经络气血巡行的时间,这段时间若不能卧床休息,肝脏就不能吸纳更多的血液,肝血不能推陈致新,肝不能顺利地藏血代谢。

如果每日凌晨一点到三点都难以入睡,甚至定时地在这个时间点里活动,那便要小心了,这也许是肝病的前兆。

二千多年前,我国创立了时间医学——“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认为人体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十二经脉对应着十二时辰,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有盛有衰,根据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做适宜的事情,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依照“子午流注”,睡眠的最佳时间为亥时至丑时,也就是21点到凌晨3点。

21点-23点为亥时,属手少阳三焦经巡行时间,“三焦通百脉”,此时百脉须做好准备,迎接新的代谢和循环。

23点-1点为子时,属足少阳胆经巡行时间。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主三阳之中,属半表半里,为出入的枢纽,故有“少阳为枢”之说。

人体只有在23点前进入睡眠状态,少阳经才能充分发挥枢纽作用。

凌晨1点-3点为丑时,足厥阴肝经巡行时间。

如熬夜,气血难以归肝,影响排毒和造血,人体脏腑得不到气血的补养,五行就会失衡而致病。

当然,凌晨3点到7点的睡眠也很重要。

寅时到卯时,是手太阴肺经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巡行时间,补肺气和、修复大肠,7点起床后排便、洗漱、早餐,迎接美好的新一天。

而中午11点到13点则是手少阴心经巡行时间,心脏是人体最累的器官,我们也不要忘记让心脏小息一阵子,为健康充电,哪怕只有十五分钟。

身体就像日益损耗的机器,年轻时机器新损耗得起,年龄渐长,机器旧了,损耗到一定程度,病痛忽至,悔之晚矣。

另外,大部分人熬夜并不是因为学习和工作,不过是贪玩手机电脑罢了。面对电子屏幕,不仅会使眼睛干涩刺痛,长此以往还会导致肝血过度消耗。

《黄帝内经》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五阅五使篇》又曰:“目者,肝之官也。”“久视伤血。”肝血长期过度消耗,迟早会生出病来。

现代医学也认为,良好的睡眠有利于避免生活习惯疾病,而熬夜导致人体生物时钟紊乱,甚至将进一步导致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发生。

总之,要想身体好,须顺应四时,遵循四季养生之道,更改不良生活习惯,于寻常平淡的细节中寻得健康。

全面了解三阴经三阳经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太阳伤寒,以及太阳温病等。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一是入阳明,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病人会产生燥热,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全部是热症,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全身热,且便秘,大便排不出来。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便秘,肚子痛,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就进入阴经。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

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在太阳的时候,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影响体重。脾主少腹,大腹翩翩,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营养骨节,四肢;脾脏管饮食,胰脏管味觉。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四肢胀,胃口不好。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

太阴病病没有治好,则进入少阴。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必定是晚上失眠,睡不好。或者二便失常,有时下痢,有时便秘。胸闷,胸痛,手麻,四肢麻。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用四逆汤汁治疗。

厥阴病

到了少阴还没治好,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叫做厥阴病。厥阴症就进入肝脏,还有心包经。表现的症状似四肢逆冷,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热外寒等。

-------------------------------------------------------

六经辨证对应一天的时辰是:

太阳:巳午未9am-3pm

阳明:申酉戌3pm-9pm

少阳:寅卯辰3am-9am

太阴:亥子丑9pm-3am

少阴:子丑寅11pm-5am

厥阴:丑寅卯1am-7am

-------------------------------------------------------

如何理解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明厥阴

■观天地知人事

接触中医时间长了,我发现有一些问题看似平常,却一直没有搞清。即使你问一些专业的中医师,很多人也说不清楚,比如,为什么膀胱经叫足太阳膀胱经,胆经,叫足少阳胆经,而胃经叫足阳明胃经;同样,脾经为什么叫足太阴脾经,肾经叫足少阴肾经,而肝经叫足厥阴肝经。这些经名前面的定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人如动物,朝天朝外一侧为阳,朝地朝内一侧为阴,这就是人体经络命名之谜

  先说说阴阳的问题。中医从来就认为,世间万物皆分阴阳,这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中医,不只是因为是中国传统的医术才叫中医,而是因为它是阴阳中和的医术才叫中医。因此,中医上可以治国,中可以治人,下可以治病,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因为道理是相通的。

  古人从自然世界中悟出的道理。抬头,看到天,低头看到地,环顾四周看到的人,也就有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地、日月、山河,一阳一阴,就组成了世间的一切。具体到人体,如何来确定阴阳呢?

  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题图上,选了一只猎豹作比喻。对于地上行走的动物来说,都是背朝着天,腑朝着地,只有人除外,是直立行走。朝着天的部分,接受着来自“阳”的天空--太阳的照射,给身体以能量和动力;而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阴”的大地,集中在腹部,靠着后背太阳给的能量,化解成血液流遍全身,滋养各个脏器。因而人体中,外向的部分,就属于阳,而内向的部分,就属于阴;换言之,以人体作为四脚行走的动物比喻,朝着天的部分为阳,朝着地的部分为阴。因而太阳经,就是走的后背,而太阴经就是走的大腿内侧。

  说完人体阴经和阳经的分布,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阳经里又分为太阳、少阳和阳明;而阴经里又分成太阴、少阴和厥阴。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是这样说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太阳鈫捬裘麾啋少阳鈫捥踱啋少阴鈫捸室

如上图,你就能很好地理解开、合、枢的概念

  当门打开之时,就为太阳或者太阴,当门关上时,就为阳明或厥阴。而控制门开关靠的是枢纽,也就是门轴,对于阳经来说,就是少阳,而对于阴经来说,就是少阴。

■足太阳膀胱经解析

 

  足太阳膀胱经,就是足三阳经的“开”。《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什么意思呢?

  州都:州,水中可居住土地也;都,故君旧宗庙的城为都;州都为河流口岸之处。

  津液藏焉:津,水渡也,有舟船之意。津来源于饮食,出于腠里为汗,下达膀胱为尿。(腠:皮下空隙。)液,气之所煦成液也;液从水谷化生,其清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藏,收存也。

  气化:气,云也;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膀胱的特点有三:其一,与肾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根,故为都;二,人体水分泻下之前停留于此,水来土囤,故有州意;三,人体水分由火之气化于此,如同大地清气上升为云,云遇寒降下为水,完成天地相交。

  膀胱,又名净府、水府、玉海,位于下腹部,是水液聚积之地。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水液,经过气化后排出小便,其功能隶属于肾。

  治宜: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等法。

  膀胱经为什么叫足太阳膀胱经?“太”是什么意思,是“极端、过”的意思。太阳,也就是最大的阳气出处。膀胱经在12经络中的主要作用是升发人体的阳气的,换言之,人体有没有精神,气力是不是足,都依赖于膀胱经是不是通畅。为什么不通呢,是因为湿闭住了,无法气化。当按摩师将我们后背走一遍罐之后,我们就会感觉后背很松快,就像卸掉一块盔甲一样的轻松,这就说明我们的阳气得以升发了。同样,运动也能达升发阳气的效果,一出汗,也气化了,也会感觉轻松,“动则生阳”就是这个道理。

■足少阳胆经解析

  说完足太阳膀胱经了,我们再来说说枢,足少阳胆经就是足三阳经的“枢”。少,是什么意思?是缺少了意思。少阳,也就是缺少阳的意思,也就是说门处于半掩状态为少。

  在《黄帝内经中》胆被称之为“中正之官”。

  胆,与肝相表里,为中正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中,纳入也,纳入范围(口),加一竖含上下通彻之意;正,是也,一为上位,放于止上,是上位止于正道。中正乃不偏不倚,符合规矩,上下通彻。

  决断:决,行流也;断,截断也,喻为人诚实专一却没有别的技能。

  决断二字用于胆之职能,贴切而妙哉。决断含义有二:一拿主意做决定;二决定事情的魄力。胆不像其他脏腑的功能显而易见,如:胃化食,小肠分清浊,大肠吸收水分。胆只是一个装着绿色胆汁的囊。可是他的职能是诚实专一的,就是决断事物。

  胆,中正的禀性与其他的脏腑有着显著的区别。腑为阳,阳主动、主泻。小肠、大肠、胃、膀胱,水谷一类在其中处于流动和下泻的状态。脏为阴,阴主静、主藏。心、肺、肝、脾、肾,藏精华而不泻。胆却一腑两性,没有单一藏或泻的偏性,它藏中有泻,泻中有藏,如:肝的胆汁充足时,藏而不泻;而肝的胆汁不足时,泻而不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以储存和排泄胆汁为职责,助于消化,故为六腑之一,但因无传化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胆汁,与脏相似,与腑有别,归属为“奇恒之腑”。胆默默得担负着十一脏腑免疫功能的职责。

  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少阳,就是缺少阳的意思,也就是门处于半开的状态。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开车挂档踩离合时那种“半连动”状态,踩下去就离开,抬脚就连上。因此胆经非常的重要。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中,膀胱经最多,达67个,而第二多的就是胆经,有44个。大家都知道《人体使用手册》当中敲胆之说,为什么陈玉琴老师这么强调敲胆经呢?不是膀胱经不重要,而是我们自己很难敲打到膀胱经,因而退而求其次,只好敲胆经。何况《黄帝内经》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可见重要性。

■足阳明胃经解析

  足阳明胃经是足三阳经的“合”,此时阳气处于关闭状态,不再往外释放。阳明,日月为明,日为阳,月为阴。我们吃的食物本身都是带着阳气,带着能量的东西,而到了胃里,它将被阴血消化变成阴血,因而它是一个阳和阴相伴随的过程。这样你就不难理解“阳明”这个概念了。

  胃,与脾相表里,仓廪之官。《素问·刺法论》曰:“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仓,谷藏也;廪,发放。仓廪,即管理财物并按时发放的官员。

  五味:酸、辣、苦、甜、咸各类食物的总称。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降为和。胃管理食物予以加工,再按时向人体输送营养。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的生存靠食物,食物靠胃的加工方可被吸收,所以胃是人所需要的气与血的大海。

  既然五脏六腑之气皆如江河归于胃之大海,善医者用下泻法,将病聚于胃泻掉,可事半功倍。

  胃为六腑之主,胃燥则六腑不宁。胃为火炉,万火之源,不可燥热。

  治疗:可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法。

  胃为什么是足三阳经的合呢?我们吃的食物,是不是都是带有阳气的东西,都是见过太阳的东西,这些带有阳气的东西,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带给我们能量,而进入到人体的什么部位呢?这个部位,就是胃。进到胃里,阳气就此关闭在此进行消化了,消化食物本身是需要阳气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吃饱饭后,会感觉有点困,因为大量的气血都集中到了胃去消化食物。

■足太阴脾经解析

  说完了足三阳经,我们再来看看足三阴经。先说说足太阴脾。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太阴,就是阴经的完全开放状态。脾作为后天之本,它主运化。它将阳经“合”后的胃里的东西,变成可被人体体吸收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小肠、肾、大肠、膀胱、肝等。因而,它是需要完全开放吸收的,因而它是阴经的“开”。   

  脾,谏仪之官。《素问·刺法论》曰:“脾为谏仪之官,知周出焉。”

  谏仪:谏,正也,以道正人行;仪,论事,言得其宜为之仪。谏仪是以正确的立场,论述适宜恰当的事情。

  知周:知,用口陈述;周,密也,善用其口则密,周密之意。知周之意,是用口做周密的陈述。“知周”是对君主之官而言。

  谏者,多别善恶以陈于君。谏仪官需备有三德:一正也,以明是非,以辨善恶;二义也,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具有薄云晴天气概;三大度,公而无私。

  脾作为谏仪官具有上述美德,在人体中表现为:及时提醒心(含思维)之君王,周身所发生的变化。如:胃寒痛或五更泻肚,是肾阳不足;便稀而衄血,是中气不足;性急而两胁胀满,是肝气上亢等。

  脾属土,具有坤性。《易经》讲坤字是“直方大。”直为正,方为义。君子内正外义。在人体中,当脾处于正常状态,行使谏仪官职能,人可避免疾病的侵袭。“脾虚,生湿生痰。”凡是疾病缠身,甚至夭亡者,首先是脾失去了谏仪官的作用。

  脾主运化,主升清。《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止归于肺。”人吃进食物,消化、吸收,乃至将营养输布全身,全靠脾正常司职。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湿。

  脾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之内运行而不外溢。

  脾主四肢与肌肉,使肌肉丰满及维持正常活动。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可辨别口中五位味道,可使唇红润。

  治疗:脾病治宜健脾化湿,温阳运脾,补益中气,益气摄血等法。

  那么脾运化的精微物质给谁呢?它要给肾去造血。人体中,气为阳,血为阴。如果说阳经是产气的,那么阴经就是造血的。

■足少阴肾经解析

  我们都知道肾主骨生髓造血。在三阴经中,肾经处于枢的位置,它将脾输送的精微物质变成血。当然,它不像太阴完全不加以选择的开放吸收,造血不是所有的精微物质,都能达到造血的材料,因而,它属于半开合的状态。

  肾,作强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作,起也,起立之意;强,蚚也,桑中虫。(强的本意指虫名,蚚。)

  伎巧:伎,与也,伙伴、朋群之意;巧,技能也。

  “肾藏志,志立则能作强;”“唯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故肾气盛则精神健旺,筋骨强劲,动作敏捷;同时生殖能力正常,胎孕从化而生。

  肾主藏精,藏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由于生殖之精是人类繁殖最基本的物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主水,合三焦、膀胱二腑主津液,与肺、脾二脏共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的作用,故骨、脑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取决于肾气的盛衰。齿更发长,亦与肾气盛衰有关。

  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

  肾上连与肺,其脉上贯膈,入肺中,故亦主纳气,有蒸腾、气化作用。

  肾上开窍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下开窍于二阴,司二便。

  治疗:肾失衡以虚证为多,所谓实证,也多属本虚标实,当辨证施治。选用益精气,滋肾阴,温肾阳,补肾纳气,温阳行水,滋阴降火,以及清理湿热等法。

  肾造完血,要给哪呢?给肝,因为肝藏血。

■足厥阴肝经解析

  在足三阴经中,肝经处于“合”的状态。也就是将“阴血”储藏起来,为身体所用。“厥”是什么意思,是“气闭,昏倒”的意思:昏厥;痰厥。在这里,我们把厥阴理解为将阴血关闭保存。

  肝,将军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将,帅也,将中有寸,以法度而主之;军,包围也,兵车也。将军统帅兵马之位。谋虑:虑,思也;谋,思虑难事也。肝在人体中位于将军位置,捍卫周身,保护君主,平叛诸乱(解毒),且又有分寸;对人的思维也起重要作用,人的谋虑正误取决于肝。肝气不足,遇事犹豫不决;肝气亢胜,处事失于严谨。

  肝主藏血,故有“主血海”之说。人卧时血归于肝。

  肝主筋,全身筋腱,乃至血管壁的滋养皆依赖于肝。

  肝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

  肝气主动,主升发,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可使人气机舒畅,神气充盈。

  肝主谋虑,使人思维不偏离轨道。

  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明目,使人心明眼亮。

  肝为心之母,心肝同气,肝可生心供血。

  “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属也。”罴:同疲,过劳首先影响肝。当代人疾病多与伤肝有关。肝喜卧,卧时血归于肝。尤其是亥时(21至23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丑时(1至3时)肝经最旺,阳气入里,气血休息,是肝脏运行气血时间,应处于深睡状态。子时(23至1时)之前不卧,血不归肝,长此以往,肝气大伤,气弱血枯,百病丛生。

  治宜疏肝理气,平肝泻火,活血通络,养血柔肝,潜阳熄风等法。

  开、枢、合,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就此完成了它们的功能转换过程。有人问了,那么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是否也可以同样用开枢合来理解呢?我们说不能,因为,只有足三阳三阴经是上通天,下通地的,贯穿人体,它完成了人体气血的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而手三阳三阴经则没有,只走了一半,所以,不足以承担人体的气血运化过程。

  总之,我们把足三阳三阴经的定语部分解释完了,希望对大家对经络的理解可以产生帮助。当然,有些理解是我个人的体会,至于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无从考评,也许,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与西医不同,中医本身就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文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因而,也许每一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只要能解释的通即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tkp.com/ysbj/1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