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一直是国内医疗行业的重要命题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有接近3亿的慢病患者,涉及呼吸哮喘、肿瘤、慢性肾病、肝病、HIV、儿科、妇科、精神心理等多个慢病领域。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率的88.5%。可以看出,慢病管理用户基数巨大。
一面是市场需求,一面是政策指引,尤其是疫情的加持,互联网医疗热度不断升温,带动慢病管理行业同样成为资本“新宠”。不止行业头部机构开启上市之路,阿里、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各家机构都一窝蜂的开始给自己贴上“慢病管理”的标签。
行业热潮之下,是慢病管理行业已经发展到瓜熟蒂落,还是资本在推波助澜?
1、互联网+改变了慢病管理哪些方面
对于慢病管理行业,很多普通用户的一大疑惑就是,大家似乎就是把挂号问诊和买药一起搬到了线上,打着慢病管理的旗号,干的无非是医疗电商的活。
医药行业资深人士赵菲告诉投中健康,很多打着和某某跨国药企战略合作的平台,其实走的还是社区平台的流量模式,说白了就是帮助药企向平台上潜在的慢病用户群体推介特定药品。
慢病患者很多需要终身服药,对他们来说,长期复购药品是刚需。但针对同一种病症的药品选哪个,其实市面上相关药品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都不强,因此药企在一定程度上很乐意为慢病管理服务买单。
除了常见的名医入驻,线上挂号问诊之外,很多慢病管理平台逐渐针对不同病症开发了
药品配送、医患教育、随诊提醒、报告提取等功能,这也是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常规操作。
除此以外,慢病管理行业还有什么让人惊喜的变化吗?
在投中健康对于行业机构的探访中,发现在医疗电商这一形式之外,一些机构正不断深入医疗“深水区”,在切实解决慢病患者的痛点方向上不断摸索。
相比常见的糖尿病、肝病等慢性病种,儿童脑健康其实是相对小众的慢病管理范围,包括儿童孤独症,多动症等表现形式。和其他慢病不同的是,对于儿童脑健康患者的治疗,极为依赖线下的康复干预。
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执行院长吉宁博士告诉投中健康,0~6岁是儿童脑健康患者的黄金干预期,目前机构针对的用户也集中在这一年龄段。这些孩子在治疗期内对于机构的依赖性会比较强,几乎每天都有半天是待在机构进行干预治疗的。
疫情让这种日常“上学”一样的治疗行为陷入僵局。为保证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北大医疗脑健康上线了国内首套儿童数字康复系统“嗨小保”,将日常的干预行为拆解成适合家长在家自行操作的课程,同时配备了智能硬件实时反馈和上传孩子的一系列数据,方便机构进行分析。
吉宁表示,从效果上看,嗨小保可以辅助家长实现家庭康复操作正确率达到71.45%,堪比一般的康复师操作正确率。目前已有多家儿童康复机构相继引进了这套系统。
相比北大脑健康的探索直接作用于用户,智医院端和药店等B端的赋能。
从产品上来理解智云健康在慢病管理行业做了什么可能更通俗一点。针对患者、医药、药店三方,智云健康分别打造了相应的服务系统。
在医院端,智云健康为慢病科室提供了一个简单易操作的SaaS系统,方便医生和护士即时上传相关的数据指标和医嘱等,在这之前,医院是护士手抄患者数据之后再录入电脑。这一系统目前已经入驻全国近0家医院。
在患者端,智云健康更多的也是站在替医生进行患者管理的角度,而不是单纯的平台模式。
此外,药店也是智云健康重要的服务场景。慢病人群以老年人居多,相比线上互联网平台,线下药房其实是大多数慢病患者的主要选择。可以说,医疗电商模式远不是慢病管理平台的全态。不过同样可以看出,当前慢病管理行业在国内仍处于早期发展和探索阶段,离发展出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还有一段距离。
2、慢病管理为何无法按下“快进键”
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降低重大慢性疾病过早死亡率是重要的目的之一。
疫情无疑让慢病管理行业“破圈”,走到线上的速度加快了不少,不过真正说到改变这个行业,似乎回落的趋势更明显。
在与投中健康交流的多个行业人士看来,慢病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艰而路远更符合这个行业当下的状态。巨头涌入,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