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硬化喝完这杯,还有三杯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汉满蒙回藏,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是喝酒有利有弊,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喝酒的利与弊;

喝酒好处

 适量饮酒能够通经络,消冷积,健脾胃。在吃饭前饮少量的“加饭酒”,可刺激味觉,增加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等)的分泌,增进食欲,还能祛风健胃。

  酒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可以提神醒脑,解除疲劳。酒精进入血液,可扩张血管,使血流量增加,故可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按中医的理论,酒能够畅通血脉、散瘀活血、祛风散寒。

  而少量饮酒能提高“好胆固醇”的含量,故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进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少量酒精还能减少血小板的凝集,促使纤维蛋白的溶解,进而减少血栓形成。

  值得推荐的是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含有较多的抗氧化剂,如儿茶素、黄酮类物质、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锌、锰等,能够清除氧自由基,有抗老防衰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红葡萄酒再好,亦不可多饮。一个中等体重的人,每天最好控制在50mL左右,最多不能超过mL。如果不是每天饮用,譬如每周2~3次,那么每次的量可适当增加,但无论如何,不能超过mL的界限。至于白酒,每天饮用40度的白酒不应超过60mL;60度的白酒不应超过40mL。

尽管如此,喝酒弊远远大于利。

喝酒危害

酒喝下去之后,直接刺激并损害消化系统,能引起口腔黏膜炎、咽炎、食管炎和胃炎,特别是对胃黏膜有不良影响。酒的度数越高,这种刺激越明显。酒精具有脂溶性,可以破坏黏膜的防御系统,使胃黏膜极易遭受胃酸、胆汁的侵袭,进而引起黏膜组织水肿、糜烂、甚至出血、坏死。

  慢性酒精中毒,在神经系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肌肉震颤、幻觉等等。

  酒精与肝病有密切的关系。酒精性肝病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后一个由前一个发展而成,而且一个比一个严重。国外有资料表明,每天饮酒量g,1年就可发生酒精性脂肪肝,16年便可引起酒精性肝硬化。

中国的肝病模式正在变化

每一个医学生都对这个知识点烂熟于心:

在我国,目前引起肝硬化的病因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最常见的病因。——《内科学》第八版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肝病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年HBV免疫扩展计划的建立和推广,我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数大幅下降,而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的人数正在增加。

我国的酒精性肝硬化占全部肝脏疾病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从年到年,我国酒精性肝硬化患病率从2.27%增加到8.74%。年,酒精性肝硬化导致全球50万人死亡,占所有肝硬化相关死亡率的50%。

越来越多的中国患者,正在走进酒精性肝硬化的阴影里——为什么?答案还是离不开「喝酒」。

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在过去三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酒精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增加。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与年相比,年酒精产量增加近21倍。

经济发展了,卖的酒多了,大家兜里也有钱了,自古以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国人民的爱酒之情一脉相承。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全球饮酒数据库显示:中国每年人均酒精消费量在过去的50多年间增长了20多倍,过量饮酒人口比例提高近70倍。

到年,中国被列为「全球第二大酒精饮用国」。

喝完这杯,还有三杯

今年年初,一张签满了名、郑重其事地按上了红手印的「喝酒免责承诺书」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签名的人纷纷表示「自愿参加同学聚会,承诺酒后造成的一切后果自己承担,家属也不得追究责任。」

与西方国家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人饮酒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一些招聘广告甚至将「良好的饮酒能力」列为必需的品质——也就是所谓的「酒桌文化」。

美国作家何伟在《江城》里总结过:

四川人喝酒可不是为了放松休息,它经常是竞赛性质的。通常会用到白酒,一种强烈的,口感恶心的谷物酿的酒。

男人们相互敬酒,一口干掉,而这种饮宴很有发展为恃强凌弱的倾向,参与者们相互刺激,直到某个人喝出病来。

这里的「四川」几乎能推及全中国地区。

这一特殊的饮酒文化,或许成了酒精性肝硬化的帮凶。

可能有人会问:「战斗民族人家喝得更疯,怎么就说咱们呢?」

不错,从世界卫生组织年发布的《全球人均酒精消费量分布图》来看,中国人均摄入酒精量似乎并不算高,上方那乌泱泱的一大片才是重灾区——这就要说到中国人的另一个饮酒特点:爱喝烈酒。

即便在酒风彪悍、盛产醉鬼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烈性酒占酒精总消耗量也分别只有51%和48%。在中国,这个比例达到了69%。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爱烈酒的民族——但基因并不允许。

酒精进入人体后,肝脏「解酒」包括两步:第一步,乙醇脱氢酶(ADH)把乙醇(酒精)变成乙醛。第二步,乙醛脱氢酶(ALDH)把乙醛变为乙酸。

研究表明,近一半中国人缺乏乙醛脱氢酶2(ALDH2)——酒精代谢到第二步就停了,留下一堆乙醛,然后就是「脸红上头」。而这一缺陷在其他地区人群很少见。

因此,同样是「喝完这杯,还有三杯」,中国人的酒精肝硬化易感性高,可战斗民族却始终是战斗民族。

道理我都懂,还是戒不掉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5年以上,男性每日摄入乙醇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换算成50°白酒,就是男性每日超过80ml,女性40ml)酒精性肝硬化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不同,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发布的《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年更新版)》,至今尚缺乏疗效确切且可被推荐用于酒精性肝炎的治疗药物。

所以,「病了吃药就完事」的如意算盘是打不成的。

那怎么办?最显而易见、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戒酒,而且是「长期而严格地」戒酒。

戒酒能显著缓解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身体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肝纤维化程度。

然而,尽管医生们反复劝患者戒酒,查房时患者嘿嘿一笑说:「已经戒啦!」旁边的家属却怒气冲冲地从床头柜摸出一瓶喝了一大半的二锅头:「医生你别听他的,他天天背着我们偷偷喝酒!」的状况屡见不鲜。

这就是典型的「道理我都懂」——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的戒酒率不到10%。当病情发展到终末期,患者的选择只剩下肝移植。

暂且不谈手术可能带来的经济压力,肝硬化晚期的10年生存率不到50%,持续饮酒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5年病死率高达30%——这一事实带来情感冲击是巨大的。

某搜索引擎肝病吧里,一个个小小的蓝色标题之下,是肝硬化晚期这一事实,带给太多患者家属的悲痛与彷徨。

我的媳妇离开了,肝硬化晚期。

之前她大出血过一次,去ICU挺过来了,但全身都是黄的。我小心翼翼地呵护她,以为没事了,没想到媳妇吃了两个饺子,就忽然食道大出血走了。

这几天我都很痛苦,她才26啊!那么年轻漂亮。媳妇你走好,我的心里永远给你留着一个位置,希望你到那头能够开心快乐。

退出帖子浏览界面,屏幕背后的眼泪和呼喊被无声吞没,唯一的区别只有那个「肝硬化,我恨死你了」的标题,颜色由蓝变紫。

酒精成瘾的患者与一般患者相比,较长时间不喝酒就会产生缺失、烦躁感,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震颤、癫痫的症状。但如果即时饮酒,患者就会感到满足,上述症状消失。这被称作「戒断症状」。

我们应该知道,「酒精成瘾」是可以治疗的,关键在于除了严格要求患者戒酒外,针对患者的「戒断症状」作出处理。

?对于患者因为戒酒出现的紧张、焦虑、失眠的情况,可以加用抗焦虑药。

?若患者出现抽搐,可肌注安定或利眠宁,但这类药物容易形成依赖,所以只适宜短期应用。

?对于兴奋躁动明显的病人,可小剂量给予氯丙嗪或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疗。

?此外,应用促大脑营养代谢疗法对减轻戒断症状也有较好的效果。

小的时候,妈妈把电话听筒递过来悄悄地嘱咐:「快,你爸在外面应酬,叫他少喝点酒。你爸不听我劝,你说他几句。」

长大了回家,父亲拎着酒杯:「来,咱爷俩喝两杯。」立刻被母亲嗔怪地打断:「上次体检人家都说你的肝结果有问题了!你现在是医生了,快劝劝你爸。」

越来越多的中国患者,正在走进酒精性肝硬化的阴影里。而你不懈的劝导,能够给他们来「带来光」。

最后,如果你身边有爱喝酒的人,不如把这篇文章转发给TA,说不定能收获意外的宣教效果~

艺清团队

赞赏

长按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tkp.com/kfhl/9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