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病例分享

北京青春痘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666.html

概述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等。

肝硬化临床表现为:

1.代偿期

可有肝炎临床表现,亦可隐匿起病。可有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大、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

2.失代偿期

有肝功损害及门脉高压症候群。

(1)全身症状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水肿。

(2)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腹胀、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吸收不良综合征,肝源性糖尿病,可出现多尿、多食等症状。

(3)出血倾向及贫血 齿龈出血、鼻衄、紫癜、贫血。

(4)内分泌障碍 蜘蛛痣、肝掌、皮肤色素沉着、女性月经失调、男性乳房发育、腮腺肿大。

(5)低蛋白血症 双下肢水肿、尿少、腹腔积液、肝源性胸腔积液。

(6)门脉高压 脾大、脾功能亢进、门脉侧支循环建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

中医认为,肝硬化是肝脏气化功能壅结的一个严重表现。因此,恢复肝脏气化功能,甚为重要。肝气郁结,络脉淤阻,隧道不通,脾失运化,故出现肝脾痞块,刺痛,触痛,面色晦暗,蜘蛛痣,舌质紫暗,舌边瘀斑或瘀点等表现。由于肝络不通,则水气内渗为腹水,腹现青筋,小便不利等症。治宜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但以除腹水为首要。治则以疏肝,理气,通络,逐瘀活血,利水为主,培元,补土为辅。自拟疏肝散结汤,取柴胡,青皮,素卿针,郁金疏肝理气,土鳖虫,菖蒲花,水蛭攻坚散结逐瘀,且有推陈出新之能,川足,土狗干善行疾走,授经通络,非此积聚难解,气血难通,且疏肝之力尤胜它品,猪苓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属真菌科植物,含多醣体,既能祛邪,又能扶正,配云苓皮利水效捷;丹参养血活血。

具体病例:

陈某某,男性,49岁,年5月14日初诊。

年患慢性肝炎,经治疗后缓解,已恢复正常工作2年。后因工作劳累,于年2月逐渐又感纳差,协部隐隐作痛,疲乏气短,胸闷脘满,继而出现腹胀肿大。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大量腹水,脾功能亢进”。经使用肝复乐、肌苷片、输注血清白蛋白,利尿等治疗半年,病情反反复复到我诊所治疗。

来诊时症见,两胁胀痛,时时刺痛,且日轻夜重;腹胀如鼓,肚皮出现水蛇头般青;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口淡纳差,四肢疲乏无力,大便溏,小便短少。

检查:面色晦暗;腹胀、腹围90cm,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2cm,质稍硬,脾肋下3cm,质软;舌淡红、边紫暗、苔白腻、脉弦细。B超:脾厚4cm,肝弥漫性肿大伴有异常不均匀回声,凹凸不平,伴有多个结节回声,直径1~2cm,大量腹水征,回声厚度8cm。肝功能:谷丙转氨酶:98mmol/L,谷草转氨酶:mmol/L,白蛋白:25g/L,球蛋白:37g/L;肝瞬时弹力指数:22

辩证:肝气痞塞,络脉淤阻。

治法:疏肝散结,活血化瘀。

治法:自拟疏肝散结汤加减。

6月10日,服药3周后复诊,两胁胀满刺痛减轻,小便量增多,腹胀减少,能平卧入睡,气促消失,胃纳增加。药已对症,效不更方。

7月11日再来诊,服药30剂,自觉症状继续减轻,面色及舌质红润,精神好,饮食日增,大小二便正常,腹大明显缩小,按上方去猪苓加白术18克,再服60剂。

到9月15日已无明显不适,能从事家务劳动,精神胃纳好,睡眠正常。检查肝肋下0.5cm,脾肋下1cm;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2mmol/L,谷草转氨酶:38mmol/L,白蛋白:34g/L,球蛋白:28g/L;肝瞬时弹力指数:9。B超示慢性肝炎声像,轻度肝硬化,未见腹水。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嘱再服两个月中药隔天服用以巩固病情。

年3月随访患者一切正常,无不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tkp.com/kfhl/12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