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包括哪些?肝病与肝炎是一回事吗?
肝病即肝脏患有疾病,是一个笼统的名称,包括范围广泛,常见的有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脏良性或恶性肿瘤、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寄生虫引起的肝脏病变等。这些疾病有些是传染性疾病(如各型病毒性肝炎),有些为非传染性疾病,通常统称为肝病。
显然,肝病和肝炎不能混为一谈,即肝病是众多肝脏疾病的总称,其中包含肝炎。而肝炎(主要指病毒性肝炎)只是肝病的一种,何况病毒性肝炎又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多种类型。
肝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具有极大的威胁,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单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就占全国人口的近1/10,约1.2亿人。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害等发病率逐年增加。
什么是临床感染和亚临床感染?是否所有病毒性肝炎都存在两类感染?
传染病在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的表现并不相同,不仅病情有轻重,而且有临床感染和亚临床感染之分。
也就是说在感染病原体后,有些人发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些人则不发病,没有任何症状和表现,但病原体确实存在于体内,而且可以再传染给别人。发病与否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侵入病原体的数量、毒力、机体抵抗力以及内、外环境等。
临床感染又称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发病,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亚临床感染又称隐性感染,为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无任何临床表现。隐性感染者能排出病原体并具有传染性,可使他人患病,往往是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当细菌或病毒在体内存在,不论是否繁殖,在临床上未曾发病或仅有一些轻微表现,都可产生免疫力,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带菌者或病毒携带者。因此,虽然有些人一直不知道自己患过病但血液中却可检测出该病的特异性抗体,说明其曾感染过该病或已获得了对该病的免疫力。
病毒性肝炎存在临床感染和亚临床感染,但各型肝炎有所不同。
甲型肝炎临床感染多为急性发病,为自限性疾病,可完全治愈,无慢性化。对于甲型肝炎亚临床感染,有资料表明,与急性甲型肝炎患者接触并被传染后约有10%的接触者发病,近90%的接触者为亚临床感染者。
乙型、丙型肝炎临床感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发病,亚临床感染多为携带者。
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同时感染,由HBV和HDV同时感染引起。常见于输血和静脉药物依赖者。通常会导致更严重的急性肝炎,但很少导致慢性感染,其诊断较难,临床表现与其他肝炎相似;第二种是重叠感染,即在HBV感染的基础上重复感染HDV。可在先前无症状的HBV感染者中表现为重度“急性”乙型肝炎,或是原来的慢性肝炎进一步加重。与同时感染不同,重叠感染可转为慢性感染,与单独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相比,慢性HBV/HDV重叠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几率更高。
而戊型肝炎临床感染多为急性发病,极少发展为慢性戊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有哪几种?其危害性如何?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A)、乙型肝炎(hepatitisB)、丙型肝炎(hepatitisC)、丁型肝炎(hepatitis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E)。
病毒性肝炎属于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此外,尚有其他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肝炎,以及输血传播肝炎、庚型肝炎。
通常所指的病毒性肝炎是前面五种,其中以甲型、乙型、戊型及丙型肝炎最常见。近年来,随着输血或血制品病例的增加,以及筛查的增多,丙型肝炎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
近几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最高,每月或每年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肝炎均列为所有传染病发病的第一、二位。由此可见,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威胁之大。据估计,我国至少有1.2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有不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虽较甲型和乙型肝炎低,但易发展成慢性,迁延日久,现全国约有万例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