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5月第24卷5期
摘要
目的:分析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炎(drug-inducedliverinflammation,DILI)过程中IL-6和PCT的变化,探讨IL-6和PCT对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影响。
方法:收集31例DILl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用罗氏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异甘草酸镁用药前后IL-6和PCT的变化。
结果:异甘草酸镁治疗DILI前后IL-6和P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异甘草酸镁能明显改善DILI患者的肝功能,IL-6和PCT可以作为判断其疗效的有效血清学指标。异甘草酸镁;药物性肝炎;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
药物性肝炎(drug.inducedliverinflammation,DIL-I)是因药物及肝毒性物质所致的肝脏损伤。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层出不穷,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但某些药物对肝脏的损伤也屡见不鲜,DIL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市场上约有近3万种药品,至少有种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在治疗此类疾病的过程中,判断肝脏炎症反应及预后除了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之外,由损伤的肝细胞以自分泌方式分泌的细胞因子也是重要的检测项目,如白细胞介素-8、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等[1]。本研究通过检测31例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的DILI过程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这两个细胞因子在DILI中的作用,以及对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年1月一年10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住院的31例肝细胞型DILl患者,诊断标准按照年美国FDA(药物性肝炎指南》判断[2]所有患者总胆红素(TBIL)均在正常范围之内(3.42~20.50μmol/L)。男18例,女13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41.9±11.4)岁。服用中药13例,感冒药9例,抗结核药5例,免疫抑制剂2例,染发2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剂量为g/d,用法为4支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10ml:50g)加入10%葡萄糖溶液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2~3周。同时静脉滴注能量、维生素等支持治疗。
1.3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10min,将血清保存在-20℃冰箱中。按说明书用IL-6和PCT罗氏免疫分析试剂盒(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测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IL-6和PCT含量。同时,采用日本日立-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拔±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异甘草酸酶注射液治疗后1周ALT、AST、IL-6、PC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8、30.50、11.66、19.66,P均0.05);治疗后2周ALT、AST、IL-6和PCT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12、63.45、11.70、56.08,P均0.05,见表1)。
3讨论大多数药物需经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因而肝脏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姚飞等[3]o通过对例DILI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引起DILI病因中以中草药、抗结核药、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最为多见。在临床上,DILI多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其中急性肝病占90%以上[4]。在欧美地区,DILI约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30%~40%。其损伤机制主要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内直接损伤线粒体和微粒体等细胞器,或通过CYP代谢产生亲电子基、自由基、氧基等毒性物质,使胞质膜和细胞器发生脂质过氧化导致膜功能破坏,或与肝细胞内的蛋白质或核酸共价结合引起酶功能损害,导致肝细胞坏死。其次,药物通过自身免疫机制致病[5]。多数DILI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后可逐渐恢复,但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对DILI的病情和预后的判断尤为重要,但现有的临床检测指标除了ALT最为敏感外,尚无其他更为敏感的指标。
目前,ALT和AST是肝脏损伤的常用检验指标,当肝细胞线粒体和细胞膜损伤时,引起ALT和AST释放人血,使其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6-7]。71。近年来,关于炎症因子对靶器官的损伤及对疾病炎症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如IL-1β、TNF-d、IFN-y、VEGF—A等。Ramm等[8]。研究发现,DILI也可导致IL-1β、IFN-y、IL-8等炎症因子异常升高,加重肝脏损伤。白秀平等[9]。研究发现IL-6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发挥重要的促炎作用。也有研究[10]认为IL-6作为一种炎症细胞因子,介导肝脏炎症反应是通过对Kupffer细胞和肝细胞的作用,诱导肝细胞死亡或促进肝细胞再生。杜斌等[11]研究提示在急性肝损伤时,多种因素可刺激肝Kupffer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大量的IL-6和PCT,IL-6又可诱导肝细胞急性期反应,刺激肝细胞产生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加重肝细胞损伤。但另有研究[12]认为PCT抑制IL-6的生成。但对IL-6和PCT在DILl中的作用,及其在DILI治疗前后是否有变化鲜有文献报道。
本研究发现,31例DILI患者在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后,绝大多数在治疗后2周肝功能恢复正常,验证了异甘草酸镁有明显抑制肝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这同国内外现有的报道一致[13-15]在肝功能恢复的同时,IL-6和PCT水平也下降,尤其以IL-6下降最为显著,特别是在治疗的第2周ALT和AST还没有降至正常时,IL-6已经正常,PCT的降低虽滞后,但已接近正常,提示IL-6和PCT的浓度与肝脏的炎症程度呈正相关,随着肝细胞炎症的控制和DILI病情的缓解降至正常水平。由此可见,IL-6和PCT不但是DILI重要的促炎因子,而且可作为判断肝脏炎症和预后的重要的灵敏的实验学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