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植入监测隐源性卒中患者的房颤

德国等多国的联合研究表明,对于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stroke)患者,采用植入式心电监护仪(insertablecardiacmonitor,ICM)进行心电图(ECG)监测,筛查心房颤动的效果优于常规随访监测。

目前指南建议在缺血性卒中发作后应至少进行长达24h的ECG监测,以排除心房颤动。

然而,目前对于最佳监测方法及监测持续时间尚不清楚,而且在进行全面诊断性检查后,仍有20%~40%的卒中患者病因不明(即隐源性卒中),因此评估隐源性卒中患者有无心房颤动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该研究的目的为评估采用ICM进行长期ECG监测用于筛查隐源性卒中患者心房颤动的效果是否优于常规随访监测。

该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年龄≥40岁、发病90d以内的隐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对其进行至少长达24h的ECG监测,排除有心房颤动证据的患者,所纳入TIA患者的初始症状需为言语障碍、肢体麻木或偏盲。

最终共纳入例患者,随后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组,分别采用ICM(ICM组,n=)或常规随访(对照组,n=)对其进行ECG监测,在开始监测后第1、6、12个月以及随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并记录相关数据。

主要终点为监测后6个月内第1次检测出心房颤动(持续30s以上)的时间,次要终点包括监测12个月内第1次检测出心房颤动的时间、卒中或TIA复发及口服抗凝药患者比例。依据意向治疗原则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在开始监测后6个月内,ICM组心房颤动的检出率为8.9%(19例),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为1.4%(3例,危害比6.4,P0.,见图)。

在ICM组与对照组,分组至第1次检测出心房颤动的时间分别为41d、32d。在被检测出心房颤动的患者中,ICM组有14例(74%)患者无症状,而对照组仅1例(33%)患者无症状。

在开始监测后12个月内,ICM组心房颤动的检出率为12.4%(29例),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为2.0%(4例,危害比7.3,P0.,见图)。在ICM组与对照组,分组至第1次检测出心房颤动的时间分别为84d、53d。

在分组后6个月内,ICM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1例(5.2%)患者及18例(8.6%)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在分组后12个月内,ICM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5例(7.1%)患者及19例(9.1%)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

在分组后6个月时,ICM组与对照组使用口服抗凝药的比例分别为10.1%、4.6%(P=0.04),而在分组后12个月时,该比例分别为14.7%、6.0%(P=0.),至分组后第12个月,97%被检测出心房颤动的患者在服用口服抗凝药。

随访超过24个月的患者比例较小,然而,在随访至第36个月时,ICM组与对照组心房颤动的检出率分别为30.0%(42例)、3.0%(5例,危害比8.8,P0.)。

在接受ICM监测的患者中有5例因感染或腐蚀而需拔除ICM,在分组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有98.1%、96.6%的患者仍配戴ICM,与放置ICM相关的不良反应为感染(1.4%)、疼痛(1.4%)、易受激惹或炎症反应(1.9%)。

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随访监测相比,采用ICM能可靠地检测出隐源性卒中患者的心房颤动。

Kamel对该研究发表了评论,他认为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目前所进行的常规监测可能无法查明1/3卒中患者的病因,而未检测出心房颤动可能会导致抗血栓治疗欠佳。

当前证据表明,对于隐源性卒中或TIA患者,应至少进行数周心律监测,一旦发现亚临床心房颤动,应立即将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改为抗凝药治疗。

此外,还应进行密切监测,以及时发现是否进展至临床症状明显的心房颤动,因为有明确证据支持对此类患者应用抗凝治疗,以对卒中进行二级预防。

推荐进一步阅读:

1.Cryptogenicstrokeandunderlyingatrialfibrillation.NEnglJMed.Jun26;(26):-86.

2.Atrialfibrillationinpatientswithcryptogenicstroke.NEnglJMed.Jun26;(26):-77.

3.Atrialfibrillation.Cryptogenicstroke--canweabandonthisapologeticdiagnosis?NatRevCardiol.Sep;11(9):-5.

(《卒中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姹熻嫃鐧界櫆椋庡尰闄?
鍛煎拰娴╃壒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涓撶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tkp.com/jbzd/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