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悉,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古老的传染科”到“年轻的感染科”的转型期,转型的完成与否直接关乎学科的未来发展。为帮助感染科和肝病科做好学科建设、顺利转型,“第二届东方感染病-肝病学论坛”期间,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处长张勘教授在会上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并于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如何做好学科发展灵魂——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说明。
(点开音频同时可继续浏览文章)
学科亟需转型
张勘处长谈到,学科以前 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病种,例如艾滋病是一个全球性的新的传染病,是一个需要很大投入的新病种,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有回暖的趋势。此外,医院翁心华教授在内的部分专家,接诊杂病、发热待查,包括菌痢、伤寒、热带病和寄生虫病等不易确诊的疑难疾病,现在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总体而言,大部分仍以病毒性肝炎为主。
张勘处长指出:“总的来说,学科经历了一个从高潮到低谷,并有所回暖的过程,但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发展、病毒性肝炎等肝病的减少,学科面临新的转型问题。”
“传染病科”更名为“感染病科”
随着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更名为“感染病学分会”,“传染病科”更名为“感染病科”,医院医院医院方向转变,这些更名或者正名,对于我国感染病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勘处长认为,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尤其针对免疫力低下、存在复合感染的患者。其间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改善,包括实验室的支撑和人才团队的成长。张处长指出,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正在经历转型期的痛苦,医院正在转,但是可能转得不够好,很多医院医院的感染病科越来越萎缩。
转型期的应对策略
通过从传染科到感染科的转型,可能在针对免疫低下的、复合感染的病例会有很多新的创意。此外,肝癌在中国也是公共卫生问题,从肝炎、肝硬化到肝癌的过程入手,通过学科之间的交流,适度的交叉,创新与转化,整合与协同,可以找到新的切入点;脂肪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这种以前不大被认识的疾病也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另外,北京地区的小专科大综合,或者大专科小综合的转型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肝炎等传染病,未来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为适应新的卫生服务需求,如何把“肝炎”、“感染科”、“肝病”这些问题有效地协同创新?张处长认为,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可通过多学科、多中心、多层面的有效链接,做到协同、创新和转化,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通过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规培,培养复合型人才
张处长强调,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灵魂,所以为应对不断更替的新挑战,应大力推进学科人才建设。医学教育可归纳为“三部曲”:医预养成、毕业后训练、在职专业训练。在人力资源的金字塔中,塔底是住院医生和全科医生,往上一层则是专科医生和全专结合的医生,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以目前上海的医生培训模式为例:①医学生拿到学位以后到最好的临床基地等公共平台轮转33个月,然后通过统一的准入和考试;②医院的年轻医生(相当于住院总)接受三年的专科医生培训,使他们可以独立地应对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的疑难复杂病种的诊治;③接下来是小于35岁的优秀青年(优青);④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如谢青教授;⑤再往上一层还有领军人才的领军人才,即院士,最终致力于以拔尖人才带着队伍出成果。
张处长还谈到,中国医改的亮点是建机制、强基层、保基本和减费用,上海医改在超额完成上述要求的基础上,最有亮点的是管基础、管成绩、管长远和可持续。除此之外,怎么样把学科人才建设好也是上海的医学发展的重点,其中的关键是怎么样把短板补好,感染科就是一个不能过多的市场化的、提供公共产品的短板。
在采访最后,张处长总结道:“学科是基础和平台,人才是根本和关键,项目是载体和抓手,成果是标志和品牌。在转型期,应做到学科、人才、项目和成果的四位一体联动发展!”
相关阅读:
[名家视点]HBV感染的育龄期妇女应如何应对?
[名家视点]肝脏血管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名家视点]范建高教授:NAFLD患者如何治疗?
[主席演讲]谢青教授: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新认知(附幻灯)
新技术、新理念、新进展——记“第二届东方感染病-肝病学论坛”召开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北京白癜风治疗技术治疗白癜风最好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