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它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大家在平时生活中多加留意自己的身体情况,因为肝硬化越早发现越好治疗。
4个检查“揪出”肝硬化1.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
这是检查肝硬化最为准确的方式,主要通过观察微量肝组织,看肝脏是否出现结缔组织。
2.B超检查
B超也是检查肝硬化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肝硬化早期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回声显示增强,一旦到了晚期,门静脉内径增宽13mm,脾静脉增宽8mm,脾增厚,肝缩小,肝表面凹凸不平,并伴有腹水。
3.血小板检查
肝硬化早期血小板会比平时减少。
4.肝功能检查
主要表现在蛋白,可能会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上升,比例倒置等情况。
肝硬化患者用药6大注意事项1.针对病因用药
由于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多种,因此应针对病因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如绝大多数肝硬化的起因是乙肝或丙肝,如果早期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指标仍然阳性,可以考虑抗病毒治疗等方法。
2.针对并发症用药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会合并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此时不宜使用抗病毒或抗纤维化治疗,而是要解决好并发症,以防出现危象。
3.使用中药须谨慎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现较明显的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指标升高时,可采用已经明确药理作用、成分明确的中成医药治疗,不主张长期服用汤剂。治疗效果的监测应以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改善为主。
4.慎用各种护肝药
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不宜服用护肝药。若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可选用1~2种护肝、降酶、降黄药物治疗等。
5.适当补充维生素
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一些肝硬化患者,特别是发展到失代偿期时,常有明显的食欲不振、腹泻等胃肠功能明显减弱的表现,宜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类药物不能过量服用,小量服食即可,否则不仅造成浪费,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6.正确使用抗肝纤维化药物
早期肝硬化常有较活跃的纤维增生,透明质酸、血清前Ⅲ型胶原肽、层粘连蛋白等有关指标明显升高。因此,抗纤维化治疗对于阻止早期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肝硬化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不管什么病,及时治疗才是根本所在。
改善肝功能六大妙招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无刺激、少量多餐
肝硬化病人经常出现食欲不振,应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要吃软食且无刺激性的食品,不要吃坚硬粗糙的食品,如油炸食品、硬果类食品。
当合并食道静脉曲张时,更应注意严禁食用油炸食品和干果类食品,因为这类食物容易划伤食道静脉,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以致危及生命。
2.合理食用蛋白质
肝脏是蛋白的合成场所,每天由肝脏合成白蛋白11~14克。当肝硬化时,肝脏就不能很好地合成蛋白质。
这时就需要合理安排蛋白质的摄入,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病人可以吃以酪蛋白为基础的饮食,把奶酪掺到适量的鸡、鱼、瘦肉、蛋中食用。
3.注意口腔卫生,用生理盐水漱口
进餐时,要让病人细嚼慢咽,食谱多样化。营养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和低脂肪。避免有刺激性及植物纤维素多、坚硬的食物,以免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禁烟、戒酒,不喝含有酒精成分的饮料,以免加重肝脏负担而促使病情恶化。肝功能显著减退的晚期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饮食。伴有腹水者,应按病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腹水严重时还应限制每日的进水量,并置于半卧位,使横膈下降,增加肺活量,利于呼吸。当出现高血氨时,则禁忌高蛋白饮食。
4.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直接参与肝脏代谢,促进肝糖原形成。增加体内维生素C浓度,可以保护肝细胞及促进肝细胞再生。腹水中维生素C的浓度与血液中相等,故在有腹水时应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
5.供给适量的脂肪
有的病人患肝硬化后,害怕吃脂肪,其实脂肪不宜限制过严。因肝硬化时胰腺功能不全,胆盐分泌减少,淋巴管或肝门充血等原因有近半数的肝硬化患者出现脂肪痢,对脂肪吸收不良。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控制脂肪量。但如果患者没有上述症状时,并能适应食物中的脂肪,为了增加热量,脂肪不易限制过严。若为胆汁性肝硬化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
6.限制膳食中的水与钠
当有水肿或轻度腹水的病人应给予低盐饮食,每日摄入的盐量不超过3克;严重水肿时宜用无盐饮食,钠应限制在毫克左右。
做各种菜肴时,先不放盐或酱油,当把菜炒熟时最后放盐或酱油,或者炒熟后再放醋、酱油、盐吃。这样既有味道,又限制了钠盐的摄入。其他含钠较高的食品,如海产品、火腿、松花蛋、肉松等也应严格控制。
每日进水量应限制在毫升-1毫升。
本文经嘉医编辑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系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