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刺激造成肝脏弥漫性损害,其特点为慢性弥漫性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和肝小叶结构损害及假小叶形成。早期肝功能尚可代偿,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超出肝功能的代偿能力,称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所致的症状和体征。患者病史66岁的曾阿姨,24年前因手术时有输血史;10余年查腹部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丙肝抗体阳性,丙肝病毒RNA定量升高(具体数值不详);4年前规律服用“索菲布韦”治疗3个月,此后反复复查HCV-RNA均小于检测值;5天前出现身困乏力,脘腹胀满,食纳差。其他主要病史:患“脑梗塞”病史18年余;患“2型糖尿病”病史8年余;患“高血压”病史半年,最高血压/mmHg。为求进一步专科诊治,遂就诊于我院。主要检查
查体及辅助检查
主管医师王建军临床诊断思路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左胁下积块,推之不移,属中医“积聚”的范畴。患者系66岁老年女性,隐匿起病,病史较长,肝病日久,肝木横克脾土,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乏源,则见乏力、纳差;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腹中,发为腹胀;舌质淡,苔白厚腻,有裂纹,脉沉弦。舌脉皆为气虚血瘀之象。本病病位在肝脾,病性属虚,病程长,预后一般。患者以脘腹胀满为主要症状,属中医“痞满病”范畴,患者体质偏胖,湿热壅滞胃腑,阻滞气机,发为痞满病。结合患者胃脘痞闷,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弦,证属脾胃湿热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脾运失司,则见乏力、纳差。结合舌脉,俱为脾胃湿热之象,本病病位在脾,病程长,属本虚标实之证,预后不佳。2.西医诊断依据:(1)发现丙肝肝硬化10余年,入院时腹部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症,腹水,故诊断为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2)肝硬化基础上脾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故可诊断为脾功能亢进;(3)发现丙肝抗体阳性10余年,曾规律服用索菲布韦治疗3个月,故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4)既往患“2型糖尿病”病史8年余,现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50/50早12U晚10U,血糖控制在6.5mmol/L左右,未发现相关并发症,故可诊断为非胰岛素依耐型糖尿病不伴有并发症;(5)发现血压升高半年,最高血压/mmHg,故可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6)患“脑梗塞”病史18年余,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肌力2级,故可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期。考虑到老年患者且合并症较多,依据诊断拟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1.中医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法。患者入院时以乏力、腹胀为主要症状,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内服中药以清热化湿,和胃健脾为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分早晚温服,结合我院特色中医外治之法以温中健脾、理气消胀。2.西医治疗:患者诊断明确,已规律服用索菲布韦抗病毒治疗3个月,反复复查HCV-RNA均小于检测值,故目前治疗给予①保肝;②利尿、消腹水;③患者自感脘腹胀满,考虑与门脉高压性胃病有关,故抑酸、护胃;④调节免疫;⑤口服维生素以升高白细胞;⑥调节血糖等对症治疗。治疗体会
肝病科主任韦欣妤今晨查房,曾阿姨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腹胀较入院时明显好转,未见腹水。其他正常,可以出院。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失代偿期患者,此时食管和胃底静脉容易出现曲张,一旦进食坚硬食物划伤食道和胃底处在高压状态的静脉,极易造成严重的消化道出血,严重者会危及生命,一定要在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我院主要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结合院内制剂及特色中医外治之法等综合治疗后,使许多肝硬化患者病情稳定,甚至能够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患者日常一定要调整饮食结构,少食油腻食物,以清淡为主,出现腹水的患者要低盐饮食,必要时还要控制水的摄入(每日饮水不得超过0ml)。少吃坚硬食物,进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推荐阅读
1、我院肾病科再次成功完成一例提前“造瘘”,为慢性肾衰竭患者预装了血液透析的“生命通道”!2、我院第一例正式停服所有药的糖友来啦!中医真能治糖尿病,不是仅仅降血糖!陕医院始于
医院
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
设肝病科、肾病科、康复科及糖尿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