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hepaticcirrh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体重减轻、乏力、便秘或腹泻、腹胀、腹痛、皮肤瘙痒、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蜘蛛痣等。
(1)早期肝体积增大,中晚期各肝叶间成比例或不成比例缩小,肝裂增宽,肝表面呈波浪状改变。
(2)T2WI上表现为肝实质内高信号的细小网格状结构,肝硬化结节在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图1)。
(3)其他征象:①脾大;②门静脉扩张,侧支循环形成,脾门、胃底、食管下段及腰旁静脉血管迂曲、增粗;③腹水。
图1肝硬化
A.轴位T1WI;B.轴位T2WI。肝叶比例失调,T1WI及T2WI上可见细小网格状结构,其在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脾稍增大
1.诊断依据
临床上有肝炎病史,影像学上表现为肝大小、形态及信号的改变,中晚期常伴有脾大及门静脉高压的征象,提示本病。
2.鉴别诊断
肝硬化再生结节有时要与肝癌鉴别,肝硬化结节在T2WI上呈低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结节未见强化,可资鉴别。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